以机制创新打造最优人才服务——“十四五时期的人才服务创新”调研分析之一
2022-10-14 12:49:58 来源: 作者: 【 】 浏览:625次 评论:0

      近年来,各地越来越重视人才服务工作,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,着力在服务人才、成就人才上下功夫,以优质人才服务生态,提升城市的人才竞争力。

      从“店小二式”到“妈妈式”服务,从“最多跑一次”到“一次不用跑”改革,从“一站式服务窗口”到“人才服务掌上办”探索,从“人才综合服务体”到“人才公园”建设,从“人才服务卡”到“城市人才日”品牌打造,各种人才服务创新举措连连、亮点频现。

      这些创新的背后,折射出各地对人才服务的认识在深化,人才服务工作体系在创新,人才服务的系统化、精细化水平在不断提升。

构建系统化人才服务工作体系

      调研显示,近年来,各地对人才服务的认识不断深化,不再仅仅把人才服务视为人才工作的一个环节、一个部分,而是提出构建人才服务生态,把人才服务融入到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的各个环节,着力改变人才服务“碎片化”状态,更加注重人才服务的系统理念、系统思维、系统谋划,不断完善人才服务工作体系。系统化成为人才服务创新的显著特征。

      朝阳区,北京中心城区面积最大、人口最多的区,是首都国际化、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区,也是北京的经济强区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。“十三五”时期,朝阳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了149.8万人。

      如何提升人才服务水平,以良好的服务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主动落地朝阳?朝阳区在系统性上下功夫,紧紧围绕国际化发展战略,聚焦“引用育留”关键环节,对人才服务工作进行系统而周密的谋划。

    “人才吹哨、部门报到”,这是朝阳区创新机制,探索构建人才服务联动格局的新模式。人才工作跨领域、环节多、链条长,需要在党委统筹领导下,加强各部门密切配合、协调联动。朝阳区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、政府支持、社会多方力量协同参与的人才服务新格局。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担任组长,47个成员单位以自身职能为基础,形成了以人才工作为引领、产业政策为重心的人才发展政策体系。为了配强人才服务力量,朝阳区整合相关职能,创新设立朝阳区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,成为北京市首个专门服务人才的区委直属事业单位。在重要职能部门、各街乡内部设立人才工作联络员,打造人才服务梯队,成为直接联系人才的重要力量。针对人才面临的实际困难,由组织部门会同各相关职能部门一起会商研讨,对具体问题一事一策,提出协同解决人才需求的有效路径,分层分类推动解决。

      朝阳区大力完善人才服务体系,对政策资源、区域资源进行整合,聚焦人才创新创业、生活保障等多元需求,对各类政务服务事项进行流程、时效、材料等一系列优化,创新建设“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”,为国际人才提供全方位、全流程、高品质服务。在服务平台内整合19家职能部门的120个人才服务项目,集成了78个咨询事项,真正实现一窗办理。着力优化行政服务事项办理流程,2021年开始实行外国高端人才(A类)工作许可、居留许可“两证联办”。办理时限由17个工作日压缩到7个工作日,申报材料由原来的10项减少至6项,办事效率大幅提高,提升了外籍人才服务水平。

      为了打通人才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,给人才提供最大的便利,朝阳区在国际人才集聚的重点区域,设立“横向到边、一插到底”的服务站点,除在区级、功能区级重点建设综合型服务中心外,还在国际人才集聚的街乡、社区设立街乡级、楼宇级服务站点,推进职能下沉、服务延伸,实现“就近办”,形成了“网络+物理”空间的人才服务融合体系。

     “杭帮彩”,意为杭州帮你出彩,是杭州着力构建的人才服务机制。

      近年来,杭州始终坚持“以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,以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城市”的理念。杭州市委人才工作会议提出,要着力打造高品质的人才服务体系,打响人才服务最优城市的品牌,不断提高对人才的亲和力和吸引力,让更多的人才在杭州干事创业,成就出彩人生。

      杭州建立了“纵向贯通、横向联动”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。在杭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,由市委人才办牵头,市人社局会同市科技局、市住保房管局、市卫健委等相关市直部门,区县(市)及相关产业平台建立相应工作机制,组建人才服务工作专班,推动各项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事项落地。

     “杭帮彩”服务机制,以“人才码”为核心,推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“六服务”人才工作体系,包括热线服务、云上服务、智能服务、窗口服务、结对服务和技术服务。杭州在全市党群服务中心、行政审批中心、人才市场、移民事务中心等场所设置人才服务内容和人才优先服务岗,做到开门服务、主动服务。用人单位、属地部门或平台、行业主管部门和人才服务专班组成专属服务团队,为顶尖人才提供“一对一”定制化服务,落户、社保等热门业务开辟“绿色通道”,第一时间回应人才的诉求。

      为了确保人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,杭州实行人才服务问题“中台接件、线上分发、并联办理、按时反馈”的“工单流转”机制,构建“前端受理+咨询解答+诉求交办+线上派单+过程管理+办结反馈+满意度评价”的闭环服务体系,实现多部门高效协作、办理信息全过程记录,确保人才服务件件有着落、事事有回音。

      “人才日”,这是近年来许多地方人才服务的创新之举。通过打造服务人才、关爱人才、成就人才的专属节日,让人才的获得感、归属感和尊荣感大幅提升,由此进一步营造爱才敬才、成就事业的人才生态。

       2018年,嘉兴在浙江省率先举办首个“城市人才日”活动,2021年通过市人大审议方式,确立每年的5月18日为“嘉兴人才日”。“嘉兴人才日”并不是简单举办一个活动,而是进行精心的系统谋划,努力以“人才日”为牵引,提升全市人才服务水平。经过几年探索,“嘉兴人才日”形成了独具特色的“四个一”人才服务体系。

      “一条线”贯穿始终。5年来,“嘉兴人才日”紧紧围绕“关爱人才、服务人才、成就人才”主轴主线,发布新举措、推出新福利、建立新机制,不断积蓄人才服务的温暖和厚度。

      “一把手”示范引领。在2021、2022“嘉兴人才日”启幕活动上,嘉兴市委主要领导以城市之名发表《致人才礼遇词》,深情宣告“来了这座城,就是一‘嘉’人”“和你在一起,嘉禾万事兴”,带动形成全市上下礼遇人才、服务人才的浓厚氛围。活动期间,嘉兴连续举办人才面对面活动,各县(市、区)书记与高层次人才代表互动交流,研究解决人才企业发展难题。

      “一盘棋”市县联动。坚持人才日活动一体谋划、一体部署、一体推进,结合人才和人才企业普遍关心的生活、金融、税收、招聘、创业等内容,联合市级部门、各县(市、区)举办体验、论坛、培训、赛事、路演等活动80余场,以全市服务合力提升人才获得感。

      “一体化”共享资源。在“人才日”活动中设置安排服务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内容,给予长三角人才最好资源、最优服务。比如,在“黄金地段”建成启用浙江长三角人才大厦,为有意愿加盟长三角的人才提供信息咨询、政策匹配、创业孵化等“首站”服务,吸引来自剑桥大学、清华大学的18名高层次人才入驻,同时人才大厦还在长三角15个城市布局人才驿站,为人才今后项目产业化预留发展空间。

      这些探索表明,各地人才服务已经迈向系统化、体系化的新阶段。

      以数字化改革提升人才服务质量

      随着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,人才队伍构成日趋复杂,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元,这对人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。传统的服务模式、运作机制、技术手段,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服务工作的要求。各地纷纷借助大数据技术、数字化手段提升人才服务质量和效率,涌现出许多新探索、新经验。调研显示,数字化改革成为各地人才服务创新的一大亮点。

      济南市坚持让数据多跑路、让人才少跑腿,2021年4月开通运行了全域化、一体化、智慧化人才数据中心“数聚才智”平台。这套系统打破数据孤岛,突破公安、社保、教育等部门数据壁垒,对接学信网、国家职业资格网、全国专技证书系统等权威网站认证数据接口,通过归集整合各方数据资源,构建了市级人才工程、拔尖人才等多个专项数据库,建立济南学子库、高校信息库,准确掌握各层次人才数据信息,形成巨量人才人口“数据池”,摸清了全市人才“家底”。这个系统还能实时监测人才流动情况,预警人才流失,帮助决策部门发现问题、预测趋势、把握规律,准确预判人才吸引热度和人才工作形势,不断优化资源配置,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。

      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和人才,促进“产才对接”,济南市以真实地图为依托,绘制“产业人才地图”,将人才数量、类型、流向、分布与产业布局有机衔接,对全市重点产业人才分布、重点企业分布进行点对点标注,“地图缩放”可以精确找到具体企业、具体人才个人,做到产业、人才数据从宏观到微观的逻辑展现。“产业人才地图”对全市产业人才存量、层次、专业领域、分布等供给侧信息和企业急需人才专业、学历、职称等需求侧信息进行综合分析,直观展现产业人才结构性矛盾、错配状况及紧缺指数,促进精准引才。

      移动化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。济南市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才需求,积极推动人才服务由“一网通办”向“指尖服务”升级,建成了移动端服务体系。集成济南人才网、济南人才微信服务号、济南人才APP等终端,推进服务功能线上统筹、服务流程按需定制、服务需求智能匹配,将人才服务延伸到“指尖”,实现了人才业务信息一键推送、人才项目材料一键提交、办理结果一键查询。济南人才网与济南人才APP实现数据同步,随意切换继续申报,不再单纯依赖网站办理。

      同时,济南建立了人才需求快速响应机制。在济南人才APP开发“即时通讯”服务模块,对全市持人才服务卡的高层次人才定向匹配人才服务。高层次人才通过手机提出个性化服务需求,定向匹配服务专员便可即时响应、快速办理。高层次人才通过服务平台对办理流程进行动态跟踪,服务评价一键反馈。

      杭州作为最早推出“人才码”应用的城市,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,着力提升人才服务生态。杭州统筹30家市直单位、76家企事业单位,163个众创平台和49家金融机构,集成政策兑现、生活服务、创新创业服务等8大类142个人才专项服务,先后为高层次人才、青年人才、外籍人才提供金码、青荷码、国际码等不同形式的人才码,根据人才类型提供相应的服务内容,实现“服务码上办、政策码上兑、生活码上享、双创码上帮”。

      在杭州,“人才码”已经成为掌上人才服务综合体。过去兑现人才政策时,人才需要线下排队等候,办理材料繁复冗杂,兑现周期也比较长,如今通过优化政策、数据共享、流程再造,实现线上一键申领、信息实时比对,补贴即时到账。“只需一个APP,人才补贴瞬间到手。”在社交APP“小红书”上,应届毕业生们为杭州“人才码”自发撰写的使用攻略中,常常出现这样的描述。来自广西的应届毕业生苏同学说:“刚到杭州工作时收入并不高。通过“人才码”快速领到了补贴,便捷又暖心,解决了我的实际困难。”截至目前,杭州已有96.7万人才领用“人才码”,累计服务800余万人次,兑现政策补贴36.92亿元。

      继人才码之后,杭州又推出了“人才引力波”系统,从人才服务入手,向招引、治理功能延伸,努力打造多跨协同、系统高效、场景集成的人才数智新生态。

      引力波寓意杭州与人才及企业的引力连接。作为“治理端”的人才数智平台,已打通人才、公安、人社以及各区县(市)等23个单位的数据,归集1.95亿行数据,摸清400多万人才底数。通过多跨协同应用场景,针对人才工作重大任务运用数据科学决策、精准执行、风险预警,对违法行为依法打击,为广大人才把好事办好,提升政府侧人才工作的信息化、科学化、智能化水平。

      前不久,杭州市临平区委人才办通过“人才职住热力图”应用场景了解到云尚工园有190余家企业入驻,集聚了2000余名青年人才,但周边交通资源配套不足,去地铁站非常不方便。人才办与交通部门立即优化要素配置,仅用时3天,就开通了地铁接驳巴士。青年人才可以无缝接驳公交地铁回家,既缩短通勤时间,又节省通勤费用,提升了人才的获得感。“人才引力波”系统还能完善人才画像,向符合条件的人才主动、精准推送政务服务,保障政策兑现应发尽发。

      作为浙江数字化改革领先城市,杭州用数字技术重塑了人才生态服务体系,提供了各类人才发展的软环境,在无形的数字空间,向各类人才播撒适合其成长的阳光、雨露、空气。

      调研显示,人才工作数字化改革在各地推进很快。许多城市纷纷利用数字化技术,提升人才服务质效。

      嘉兴在2020年12月就上线了“嘉兴人才码”,目前已“一码”集成政务、双创、生活等领域50多项人才服务,拓展交通出行、图书借阅、餐饮住宿、景区旅游等1200多个应用场景,纵向联通省市县三级,横向打通社保一体化平台等7个信息系统,链接学位信息等23个数据接口,初步实现“一码在手、服务全有、全市通行”。据统计,“嘉兴人才码”上线并优化后,人才表单填写份数平均下降超过70%,政策兑现周期平均下降超过50%,人才服务事项办理效率明显提升。截至2022年7月底,“嘉兴人才码”入库人才超过80万人,服务人才达到42万人次,日均活跃用户数超过5000人。

      人才码的应用,使嘉兴人才服务工作实现了系统供给,变“碎片分布”为“一码集成”,实现人才事项“掌上办”。

      龙岩市建立人才综合数字服务平台——“人才e家”,为人才提供“一网通办”“一站式”服务,并完善人力资源网上超市,链接数字普惠金融平台,整合教育、科技、工信、人社、住建、医保、金融、税务、公积金等部门40多项政策,为人才、项目精准“画像”,提供线上全流程非接触式人才申报、就业招聘、政策直播、投融资等服务,打通了人才服务与普惠金融扶持“最后一公里”,有效缓解初创期高层次人才项目融资难、融资慢、融资贵等问题。

      镇江市通过打好政策、服务“组合拳”,实施“权益一码清”“政策一本通”“服务一窗办”三个“一”举措助力人才政策落地落实。通过编制《镇江市人才政策一本通》,理清人才可享受的各类新政,明确政策和服务的申报、获取等方式,提供操作性强的服务指南,线上线下下载量超7万余次。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镇江人才服务专窗,与“12345”服务热线联动开通“尚贤”人才服务热线,明确人才服务专员,提供7×24小时不间断咨询服务,累计接受各类人才咨询5800余次,开展人才工作数字化转型,在“镇合意”APP上开发“镇江人才码”,集成人才安居、健康体检、休闲健身、惠老关怀等服务,将人才码与政策享受相绑定,人才可在手机端进行人才认定和业务办理,实现政策申报和兑现“一码互认、一码集成、一码畅行”, 已提供人才码线上服务7000余人次。

      为经济发展、科技创新服务,一直是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。而科技创新的成果,也在不断地为人才工作改革创新提供支撑。人才工作数字化改革,就是人才工作与经济发展双向良性互动的生动例证。

      以市场化理念凝聚人才服务合力

      近年来,各地人才服务工作越做越深入,内容也越来越包罗万象。很多人才服务事项,已经超越传统意义上的人才工作,但它又实实在在关系到整个人才生态建设。比如引进一个人才项目,不仅涉及人才政策,还涉及场地安排、厂房建设、土地管理、建筑设计等诸多专业领域。这就要求从事人才服务工作,不仅要有热情、态度好,还要有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。专业化,这是新时代人才服务的新挑战。如果仅仅依靠组织部门的力量,不仅人手不足,专业化程度也会受到影响。各地在破解这个问题时,运用市场化的思维,广泛凝聚人才服务合力,以市场化促进人才服务专业化。

      成立人才发展集团,就是打造专业化人才服务平台的一个有益探索。近年来,各地陆续成立了省市县三级国有人才发展集团70余家。其他不少地方也在酝酿成立人才集团。参与本次调研的城市,有的也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。

      龙岩人才发展集团成立于2016年12月,是我国较早成立的人才集团之一。作为市管一级国有企业,人才集团主要从事市委、市政府授权范围内与人才相关的服务业务,致力于打造“人才、科技、资本”综合开发运营平台,培育人才引进、培养、支持、服务及人才项目孵化经营管理的主体,探索专业化、多元化、市场化的人才服务,不断深耕“人才+项目+资本”要素融合,以体制机制创新增强革命老区引才聚才能力。

      北京市朝阳区不仅在各级党政部门构建了人才服务联动格局,还在社会层面集聚了更多的人才服务力量。他们从商协会组织、人才公司建设上展开探索,成立“朝阳人才咨询服务机构协会(猎头联盟)”“朝阳区—高校发展合作联盟”“朝阳人才创新发展联盟”“朝阳科技孵化器联盟”等组织机构,开展多形式、多层次的人才引进培养和发展支持。积极整合优势力量,打造海外高层次人才协会、国际高端商务人才俱乐部、CBD人力资源经理人俱乐部等人才社群,在建言资政、公益服务、人才培训、活动组织等方面发挥新作用。

      作为国际人才集聚的区域,朝阳区积极打造高水平国际人才服务队伍,联合专业机构,重点进行涉外服务人才培养,提升相关服务行业窗口工作人员外语水平和专业素养。组建一支语言精通、素质过硬的外籍人才专业服务团队,增强服务效能、提升外籍人才服务体验。朝阳区还在人才、产业聚集的望京街道组建“国际人才志愿服务队”,目前规模已壮大至100余人。国际人才志愿者以自身语言优势、国际视野和对中外文化的理解,在疫情防控、核酸检测等工作中,主动承担服务区域内外籍人士职责,做好翻译、政策解释、秩序引导等志愿工作,成为人才服务工作中的特殊力量。

      近年来,江西宜春大力实施“一流服务创建行动”,加快打造人才生态示范地,不断拓宽服务领域,完善服务手段,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个性化、订单化、精细化、专业化综合服务,打造“宜春人才”一流服务品牌。

      为了打通服务企业人才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 加快提升企业人才服务水平、优化企业经营环境,宜春市奉新县实行企业人才专员服务。在工业园区规模以上、高新技术和科技型企业中遴选了88名企业人才专员,重点负责所在企业政策宣传、项目申报、招才引智、职工诉求等工作,发扬“店小二”精神,为各类人才提供精心、精细、精准服务。

      企业人才专员按照园区推荐、企业选荐、个人自荐的方式进行遴选,所选人员政治素质好、业务能力优、服务意识强、熟悉人才工作,其中大多数人员具备人事招聘及行政管理背景。县里为每名人才专员颁发聘书,聘期为1年,并且实行动态管理。

      为更好地发挥企业人才专员作用,由工业园区对专员实行规范化管理,明确企业人才专员需要做好“传达党和国家人才政策、及时报送企业人才信息、反馈企业各类人才诉求”三大核心任务,同时对专员例会、业务培训、激励考核等方面也作出了明确规定,为企业人才专员营造出了既有压力更有动力的工作氛围。

      工业园区对人才专员进行考核,考核等次由高到低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,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,对连续三年获得甲级等次的人才专员,对其个人及所在企业还给予一定的额外激励措施,充分调动了企业和企业人才专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对连续2年考核结果为丙级等次的,则调整出人才专员队伍。

      截至目前,企业人才专员共联系企业88家,累计走访人才1000余人次,持续为各类人才解决政策咨询、业务办理、住房交通、配偶就业、子女入学、民生实事等多方面问题。


来源:《中国人才》杂志2022年第10期

责任编辑:admin
新闻视频